我的網誌清單

頭城-英靈祠

發生在1796年,約225年前,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殖宜蘭,第一年失敗退回到三貂角,而在隔年噶瑪蘭廳誌記載是因原住民部落天花盛行。吳沙懂中醫,以治療天花為由,再次取得原住民信任,再次入蘭,開啟了漢人東部的勢力版圖。(染天花及吳沙懂中醫部份,小編持保留態度)
注:三貂角…便是西班牙話:Santiago聖地牙哥....

PS.以下「番」字用語為古文獻用語,實為不敬但非本意,但為表達文獻原始內容,還原歷史用語,若有冒犯,敬請見諒。

小編為什麼會關注這段故事,開端就從「英靈祠」開始說起…

Image Source:google map
英靈祠入口處

在吉祥路頭,頭城城隍廟/開成寺旁的小小巷弄裡,有一間小小的祠堂。它是這麼的不起眼落座在巷弄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靈祠」在頭城歷史上,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英靈祠碑記

英靈祠沿革以漢人主觀意識編寫而成,碑記大意是:1796年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殖進據頭城,漢人鄉勇傷亡遍野。死傷靈骸集奉於「英靈祠」。兩方對戰並不可能僅有單方族群死傷,而以各方文獻與耆老所述,亦有多方出入,記錄該碑文詮譯權的人,往往都是發動戰爭並且勝利的一方,諸多細節或不利於勝利者的史實,卻是容易被忽略、掩蓋及美化並將自身行為正當化。例如:頭城武營-忠魂碑,裡面記錄紀念的便是日方的犧牲者,並不會記錄另一方台方戰死之犧牲。以下提供相關文獻供參考,以期能充分還原當代之時況。

臺北州理番誌

《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原書以日文寫成,分上、下編,採編年體,編修1895(明治28)年至1920(大正9)年間之「理蕃」沿革,可視為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宜蘭廳劃入臺北州成為宜蘭三郡(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後,對於日本統治臺灣25年以來,宜蘭地區「理蕃」工作的總回顧。(內文來源:宜蘭縣史館 按此連結)

圖片來源:宜蘭縣史館

出版於大正十三年(1924)在臺北州理番誌亦講述清代理番誌亦有講述到,乾隆59年(西元1794年),柯有成、何繪、趙隆盛、賴柯登…等漢人,招募佃人約1千多人,由滬尾(淡水)乘舟出發,烏石港上陸。欺騙原住民,聲稱為官兵,捉拿海盜駐屯於此鎮守。而後漸漸入據南門仔、芧市仔、及天后宮、十三行築起柵圍,因漢人已多次欺騙掠取蕃地,地廣人眾之噶瑪蘭族之「哆囉妙婉(囉多美遠)社」為主,糾合各蕃社,乘蟒甲會於水路,一舉進攻「南門仔」(開成寺現地周邊),時值隆冬,漢人返回淡水海陸已斷,後得與漢人來往之「打馬煙社」幫助,指引改由山路潛逃而去,共失敗二次。

嘉慶元年柯、何、趙、賴四人再度策劃開墾事宜,並信任吳沙之才幹,請託他擔任總股首,由陸路進入。柯、何等四人由上海接濟補給,於嘉慶元年9月16日(陰曆)抵達烏石港。吳沙所統率之佃農及流民於前年故址再構築房屋,並建築土石牆壁。此地周邊同時分布哆囉妙婉(囉多美遠)、達瑪嫣(打馬煙)、都美都美簡、幾立穆月(奇立丹)等社,哆囉妙婉(囉多美遠)主謀通知各社圍攻頭城,唯打馬煙社未參與。但本次吳沙亦失敗返回三貂角。次年嘉慶1797吳沙以治療天花為由再次進入頭城..... 

以上內文小編用以簡單文字形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臺北州理番誌
臺北州理番誌中文電子檔 檔案來源:臺灣原住民電子書城

明清時期的的台灣,因為明清多次的海禁政策(其實就是鎖國政策),造成東南亞一帶走私和海盜盛行,在台灣大家最為知名的海盜,便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15-16世紀的海盜是一群,一邊進行商貿一邊從事走私甚至劫掠。

為什麼我們談英靈祠要談到海盜,當年約西元1790年~1810年,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海盜最盛行的年代,此時的宜蘭原住民也深受其擾。由於此時台灣的發展重心以南部為重,直至在嘉慶17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立「噶瑪蘭廳」前,宜蘭各處的天然海港如:烏石港、蘇澳港,皆無官兵駐守。因此…便成為了海盜來往間的停駁聚點。南方澳更有一處俗稱賊仔澳的地方,相傳明嘉靖42年(西元1563年)海盜朱濆、蔡牽、林道乾等,皆不道同至此停留過(參考連結)。海盜問題除了讓清朝官府頭痛外,也是令宜蘭當地原住民不甚其擾。

於是有意入蘭的漢人先民,皆以此為藉口。以官兵駐守保護的理由等到原住民的認可,實則進行島內移民。當然…海水若退,著知啥沒穿褲,於是便發生了多次的南門仔原漢大戰。大戰後傷亡的屍骨或在此地附近不知名之無名屍,在幾年後被後人集中安放,於是便成為了英靈祠的前身。但如同前項所言,大戰後雙方必有死傷,英靈祠所聚之,應不僅止於碑文所列之墾民遺骸。





後續在日治時期文獻「昭和12年(1937)臺灣時報214期,日本人鈴木清一郎曾撰有「本島の盆祭と普度:竝全島一の頭圍の搶孤に就て」也有和英靈祠碑文不同說法,重點譯文如下:在經過多年後,有許多當時戰死的生蕃枯骨,四處曝露無人奉祀。民眾認為這是孤魂作祟,而以「林乾瑞」為首,將那些枯骨集中起來普度祭拜,以祈求平安,這就是搶孤的由來。

本島の盆祭と普度內容來源:參考:2020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 頭城鎮公所出版


當然…在嘉慶2年(西元1797年)吳沙所領之漢人成功入蘭後,各地的漢人及流民前仆後繼的抵達噶瑪蘭,甚至中部以潘賢文為首之平埔族也翻山越嶺抵達羅東一帶。由於漢人入蘭屬於私墾,後續漢人多次與清庭交涉將蘭地列入版圖。加上海盜多次侵擾,最後在楊廷理的努力下,噶瑪蘭正式於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將噶瑪蘭納入清代治理版圖。呃…其實上述內容故事很多也很精采,有興趣的可參考 蘭陽博物館 宜蘭縣原住民古碑調查研究計畫,裡面有約略的介紹。

禁止漢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 圖片來源:蘭陽博物館110期電子報

以上是頭城原漢之爭的故事,我們再把時間拉到東北部的荷西時期。
最近…南臺灣的斯卡羅很熱門,斯卡羅大意是在講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事件所延生的種種故事,雖是小說改編,真實度與戲劇度總難以平衡,也在文史界與電視圈生起小小波瀾!!!不管了…咱「阮耶頭城勁促咪」也簡單聊聊發生在頭城的故事。

Oefert Dapper 1670

噶瑪蘭(宜蘭)在16-17世紀以前西班牙及荷蘭人都先後抵達台灣,在清乾隆年間(1744-1747)墨書彩繪本裡清楚彩繪,原住民狩獵花鹿的景象。(西部的鹿港、鹿耳門之地名因此而來)。抵達噶瑪蘭的西班牙及荷蘭人也是同樣目的到達噶瑪蘭。他們和漢人目的性不一樣,荷西時期的他們主要是以「商貿」為主,但漢人卻是以「移民」為主。雖然荷蘭、西班牙亦有和噶瑪蘭原住民交戰的記載,但真正迫使蘭陽平原的原住民消亡、漢化或逃離,真正的主因還是嘉慶年間漢人大舉遷入。
(沒錯講完了…這就是東北角的荷西時期,有沒有超短的,好啦…小編有空再寫啦)

荷西主要商貿產品「鹿皮」、臺番圖說 圖片來源:中研院史語所

PS.我想一定會有人跟小編一樣比較郎郎上口還是「梅花鹿」。在宜蘭考古大師邱水金老師指正下才了解,「梅花鹿」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台後,把花鹿上的斑點硬加上「梅花」,加深台灣民眾對國花的想像。於是便有梅花湖、梅花座…呃…我不曉得梅花座算不算。然後一個重點:梅花是外來種植物。還好台灣黑熊不叫「梅花熊」、也沒有「梅花藍鵲」。台灣原生鹿種:花鹿、水鹿、山羌

郭懷一事件意象圖,圖片來源:待查


鶯仔嶺 (鶯子嶺)


如果說龜山島是宜蘭的精神標的,那鶯仔嶺就像頭城的靠山一樣。更是雪山山脈主稜線山峰,鶯子頂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為宜蘭五大名山,唯一座落於頭城的山峰。Ps.蘭陽五大名山((阿玉山、烘爐地山、大礁溪山、三角崙山、鶯子嶺) 

圖資來源:健行筆記


前往鶯子嶺山需經由四堵戰備道進入,早期這裡為國軍飛彈基地現已裁徹,目前山頂以電信發射台為主,幾乎天氣好的時候在頭城鎮上往後方望去,你便可看到小小的基地台山頂。若以常在登山健行者來說,此路線不算是高難度路線,唯路線未經規畫與整理,幾乎全程都是在荒草雜林間行走,往來其間你能感受到大自然最原汁原味的健行小徑,所以建議能做好自我防護的準備。由於上升氣流的關係,這裡的天氣變化無常,又幾乎無遮避建議上山的民眾,水、雨衣、防滑的鞋子等各項裝備一應俱全。由於山徑不一,所以全程幾乎在荒草林間行走,有時甚至需要一點時間,尋找前人走過的路徑與各山友之挷帶。步道路線四通八達,北可至太和山、石空、草嶺古道...等,以西可前往淡蘭古道灣潭段、刣牛寮、雙溪…等地,以南可前往跑馬古道,但…先說…很多路徑已經消失了。




 再回到頭城… 頭城鎮上慶元宮正門門聯亦有提到鶯子嶺,也是廟中重要文物。對聯落款人是頭圍縣丞的朱應鍚所題,門聯上下聯:「中山護冊左海濟師溯累朝赫濯聲靈比洛女湘君九天斀顯。鶯嶺環青馬淵涵碧看此地巍峨宮闕與方壺圜嶠一水相連」上聯指的是媽祖廟的地理相對位置與稱頌媽祖靈驗,其中「中山」護冊左海濟師……指的就是現今沖繩島「鶯嶺」環青馬淵涵………鶯嶺指的就是鶯仔嶺,可見…鶯仔嶺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相當名氣。

圍牆邊,便是前往鶯子嶺入口




傳說中的猩面山

這是可怕的刺刺小草

草幾乎都比人高

原來…龜山島可以這麼小




廢棄軍方建築


廢棄軍方建築


彼時陣的台北城


2020.04.19 下午
來自台北的陳德興伯伯,西元1935年生,他一個人騎著機車,從北宜騎到五結來看看他的田地。由於實在太佩服他如此豪邁的精神,於是便在他呷冰同時,和他聊聊伯伯小時候故事。

伯伯聊起…小時候他讀CODOMOGEE KOGAKU(這是日文發音),他住龍山寺附近,所以我猜是龍山公學校。伯伯很頑皮堅持用日文講他以前母校的名字,所以小編只好默默的記羅馬拼音來記。 他說:他每次經過總統府旁的XX小學校(吼…他還是講日文啦,小編來不及記拼音啦),他實在很羨慕讀小學校的學生,不過他是台灣人,所以只能讀公學校。
如果以他住的地理位置講猜,伯伯講的應該是現西門國小,前身為:台北第五尋常小學校

台北第五尋常小學校


伯伯很得意的說…他功課很好,他當班長。那個時候隔壁的班長XXX是他的初戀。我忘了叫什麼,但伯伯都還記得名字,甚至還知道後來他她是讀歷史系在教書,最後還嫁給一位外國人)。而且…他還承認,在沒結婚前他年輕的時候很花,很漂撇歐

他聊起前前前...台北市長黃啟瑞阿公 黃沙 如何發跡的故事,後來在他小時候黃家已是萬華大戶人家,家裡又大又豪華。在美軍1945年空襲後,他大約10~11歲左右,此時總統府亦被飛彈打中,後來的日本投降後,總統府已無日本仔兵在裡面,於是…他就和鄰居三、五個好朋友,跑去總統府裡面,把東西把牆小凸凸小小的磁磚敲下來拿回家當尪仔標玩,比較大的囝仔約17-18歲以上的,的就跑進去把總統府的鋼筋和金屬水管拆下來拿去賣錢。這時候台北城是即無日本兵亦無中國兵的無政府時期。 後來…聽說萬華的黃家那裡可以讀書,於是…他便去黃家裡讀書,他還很明確的記得…那時候讀的是三字經,不過在讀了十來天至1個月後,就沒繼續讀了。

黃沙 的故事很長,大意如下
他早期在河邊賣米高牙(應該是油飯吧),那時的敗市,有個專門跑中國貿易的唐山客,因為生意不好,反正黃沙也在旁邊賣米高牙,所以就請他幫忙看著他泡在水裡的木材。後來四、五年過後,唐山客一直沒出現,那時木材價格很好,就有人建議幫唐山客賣個好價錢,到時候再把錢還給他就好。於是黃沙覺得這方式不錯,所以就把木材賣掉,甚之…自己米高牙也不賣了,直接自己也去中國進木材來台灣賣,從此發跡……(僅轉述,未求証)

圖片來源:珍聚台灣
後來國民政府軍入台後,起初還算穩定,但也有零星衝突。他記得…當時貴陽街和康定路口的小公園有騷動,他從小就很"就骨"(台語發音,伯伯說就是很好動的意思),於是就跑去看發生什麼事。地上趴著二個穿國民政府兵的中國兵,其中一位子彈從後腦穿至左眼,整個眼球都爆掉了地上都是血。他特別表明…他不怕,所以他一直在那裡看了很久。後來原因是…此時國民政府入台不到幾天,因為有二個國民政府的兵仔拿著手榴彈去搶銀樓,銀樓被搶了東西,但…兵仔卻把手榴彈卻忘在桌上沒帶走。被民眾舉報後…二位兵仔就被上級帶到公園公開槍決了,槍決後的第二、三天連鞋子都被民眾偷走了(他們都知道誰偷,因為…後來他就穿著趴趴走了),死狀的很是淒慘,而且屍體在公園裡大約放了四、五天都沒人去收屍。(警示意味濃厚)

後來漸漸愈來愈多的國民政府軍及軍眷抵達台灣,本省與外省語言不通,相處本來就比較緊張,他有次看到人力車上街時,有些流氓或好事份子,只要一知道是外省人,都直接拖下來打,然後還拿著油燈油把車子燒掉。燒到剩骨架後再把車子拖上街遊行。不然就是在路上只要知道是外省人,就先來一頓粗飽再說,那陣子有一些外省人根本就不敢上街。(由於伯伯有點跳躍式思考,所以…以上這段我不確定是二二八發生前,還是發生後的事情)

伯伯說的可能是這種車
後來…愈來愈多從中國來的中國兵仔上岸後,狀況就不一樣了,兵仔開始清算了。他印象很深的是,在三月的時候因為情勢緊張,爸媽不準他出門,但伯伯得意的說,他就是有辨法跑出去。他記得他跑去臺北公會堂(現中山堂)看熱鬧,上面有幾個中國兵仔架著機槍。因為他以前沒看過機槍,他還仔細觀察著,所以只要外面一有狀況,他就會偷跑出去看。他說:其實二二八前在打在鬧的都是那幾個比較激動和流氓之類的人比較多。但…他親眼所見…受害的,都是一般老百性。甚至住他附近有個水廠阿伯,因為他在水廠上班,就算外面亂他還是要上班,每天還是要騎腳踏車去水廠。他還記得,當天他腰間用白布綁著一個便當,中國兵仔叫那水廠阿伯%$&^()&$ (他那時也聽不懂,不過他猜應該就是不要動),結果水廠阿伯聽不懂,他照樣騎著自行車。結果…中國兵仔就從他後面開槍了。他很為他抱屈,水廠阿伯是很單純古意的人,只是大家看外面在亂都不敢出門,但水廠阿伯是不得已一定要去水廠上班。



待情勢穩定後,他又開始上學了,這時候他老師一樣用台語在教,但老師下課後還要去補習ㄅㄆㄇ。他說…在那一時期,根本沒人會講國語,他們都嘛講台灣話和日本話。而且…至今…他的日本話還講的很溜,動不動就冒個日文,讓本來聽他全程講台語就聽的吃力的小編,一聽到日文,整個都茫了。

伯伯生動比著機槍外型


 伯伯說著,長大後他很努力工作,小孩也都有很好的成就。所以…現在他沒事就會一個人騎著機車,到處走走看看。有時來宜蘭看看他的田,不然就騎去台中看看他兒子新買的房。不然就去美國找他女兒請他女兒帶他四處玩。伯伯得意的說…全美52個洲,我每個洲都玩過了。他八十五歲了,這輩子他自認很有福氣,生活過的很滿意。
PS.他五結冬山河那裡有幾塊地在長草,有興趣種田的人,請在這裡留言連絡唷!
OR-RWKRBRFK

準備再騎北宜飄移回萬華的伯伯

二戰頭圍堡


1941年12/8號,日本未宣戰偷襲珍珠港,自此揭開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初期日軍在各種奇襲下,各地戰果屢屢告捷,陸陸續續攻佔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太平洋各島嶼。但自1942年6月號中途島海戰大敗後,日軍開始節節敗退。而後於1944年左右便開始著手進行"全島要塞化"的軍事防禦設施。因此…自1943~1945年開始大規模的軍事防禦設施計畫。由於該相關資料小編如果詳盡介紹,應該可以寫好幾本論文吧,所以…我就針對頭城做簡單資料收集與分享。

頭圍庄人前線作戰
在1937年早期日本徵用台灣人從軍(又稱軍夫)主要是從事雜役、醫護、翻譯…等後勤工作,但到了1942年後,日本人需要大量的軍力,便開始別無選擇開始徵招台灣志願兵上戰場作戰,而當時的頭圍庄也有多人分批參軍。

依照日本人傳統習慣,不論各種祈福活動,都會到神社祈願等活動,就如同我們上廟裡拜拜一樣。沒錯…頭城是曾經有神社的,但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大部份已經被摧毀或改建了。如下圖所示頭圍這篇報導屬於公校內之小型神社,至於內容寫什麼....呃…自己猜吧,日文小編完全不行。但據小編田調訪查,過去頭城至少有二座以上的大大小小的神社。朴子陳大哥在聊到神社時有提到,當時作戰前會至神社前參拜,以祈能活著歸來。但若不幸戰死靈魂也會回歸至神社。所以現時台灣神社幾乎都是聚陰之地,更甚者…至今能聽到當時日軍在神社前操練的聲音。(以上資訊來自於朴子陳俊哲大哥解說朴子神社的故事。)

資料來源:宜蘭縣史館 1940年(昭和15年11/3日)

資料來源:宜蘭縣史館 1941年(昭和16年12/12日)


資料來源:宜蘭縣史館 1942年(昭和17年2/5日)
資料來源:宜蘭縣史館 1942年(昭和17年2/9日)

戰略與防禦工事
由於台灣在太平洋戰爭裡位置特殊,宜蘭地區在太平洋戰爭時期,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是宜蘭市與員山一帶的飛行機場基地,為後期太平洋戰爭裡,神風特攻隊飛機起降的主要飛行基地之一。(台中、台南、新竹、宜蘭等四地),主要派往硫磺島、沖繩島等太平洋地區參與戰役,呃…不過…我偏偏只要講頭城鎮內的故事,所以對於神風特攻隊有興趣可直接至員山機堡找楊堡主作詳細探討,那裡有精彩的文獻與介紹。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如前言所載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軍失利後盟軍趁勝追擊。日軍一步步退守太平洋各島嶼,為免日本本島受到更大的威脅與因應美軍登台的可能性,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築城計畫,於全台14處地點實施"全島要塞化"。而宜蘭海岸線長沙灘,又鄰近台北,日軍擔心引起美軍登陸的可能性。於是開始大量徵調外來民工、公工、學徒兵…等,北從頭城至蘇澳的沿海與山區一帶,蓋機場、軍事碉堡及坑道,在宜蘭縣各地四處建立防禦軍事設施。

在那個時空下的台灣人民,家中只要有金屬、鐵器、糧食…等,幾乎都要支援作戰前線,就連當時社會地位崇高的頭城盧宅也不例外。至今你還能看到他們外牆的鐵窗被拆除下來的痕跡。(現藍色窗框是戰後才加上去的)


頭城盧宅外牆被拆除的鐵窗痕跡(窗框上下的黑點點)

慶元宮旁的民宅

大福碉堡內,用輕便車軌道拿來充作建材
頭城鎮內主要有"海線"及"山線"多座軍事機槍堡,海線主要針對敵軍登陸前的防禦,山線為敵軍登陸後的最後作戰防禦。頭城鎮海岸線之機槍堡群一路由石城海岸向南至竹安河口,在頭城境內不論日軍或國軍所造,目前尚存多座機槍堡。海岸線主要集中於烏石港一帶散落十來座機槍堡與防空壕(包括國軍所造),山線一帶主要於金面山一帶,除了機槍堡外在金面山體內尚存有軍事坑道(後期國軍亦有接收改造)。但據耆老所述,早期的碉堡更多,只是在後期漸漸被工程或道路拓寬所毀壞。例如頭城鎮大坑里沿海,早期約有四、五座,目前一座未存。以下…小編盡力以頭城尚存之碉堡與大家分享。

小編父親憑著小時候即有的印象,被小編慫恿到森林裡找機槍堡,他印象中有三、四座,但我們只找到其中一座,其它幾顆太深入叢林,只穿夾腳托的小編只好作羆。這顆被樹完全包起來的便是機槍堡,由於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小編把它列入年代不明,但國軍所造機率比較大。
頭城海水浴場森林內-年代不明

頭城海水浴場森林內 - 年代:不明

外澳北堤步道旁 - 年代:日治

蘭博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以下這頭上一堆草的機槍堡,建造的比較隨意,有可能為國軍在國共內戰時期的野戰工事,但也有可能為日軍後期資源匱乏下的臨時打造的產物,由於資料有限,還是以年代不明比較保險一點。但小編所看過的碉堡手法裡,日軍所造的機率並不高。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烏石港區旁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已損毀的機槍堡,烏石港區旁 - 年代:不明

已損毀的機槍堡,烏石港區旁 - 年代:不明
除了軍事用之碉堡外,尚有少數防空壕。此防空壕為現今95歲陳姓地主年少時與日本人一起蓋的,空襲時附近鄰居都會躲進此防空壕,咱家奶奶年輕時也在這裡躲過空襲。日治後期,官方明訂只要是公共場所旁,皆需附建防空壕以備躲空襲使用,以前像電影院、市役所、大眾場所隨處可見,但目前所存無幾了。

大坑里河堤旁 - 年代:日治
以下這座九成以上埋在土裡,只冒出個小頭實在無法看清全貌,但依此所見應該也是防空壕。因為此款和新月廣場及幾米廣場那二座還滿雷同的。
烏石港區旁 - 年代:不明

新月廣場旁的防空壕-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金面山坑道機槍堡 - 年代:日治

金面山坑道旁砲堡 - 年代:應為戰後國軍

金面山邊機槍堡 - 年代:日治

已被拆除一半的金面山邊機槍堡 - 年代:日治
除了軍方打造之碉堡外,民間也有不少自行搭建的防空用途為主的防空壕,但據小編在頭城的田野調查,民間搭建不堅固反而容易倒塌造成事故,所以大部份的人還是以跑進民家或竹林裡、山上避難,但如果住在城內還是會民家或就近的防空壕為主。




米機空襲
美軍空襲受創最嚴重還是高雄岡山地區,可能約有上萬人傷亡,大台北地區約有3000人左右的傷亡。在宜蘭部份,自從美軍第一次於1943年11月25空襲新竹飛行基地以來,宜蘭就陸陸續續有零星的美軍空襲。早期還會以軍事基地或飛行基地或重大設施為轟炸目標,但到後期便開始無差別式的攻擊與低空掃射。特別是1945年5月31日的宜蘭大爆擊,美軍從早上10點至11點之間機種為B-24。機隊為4架編制成一隊呈低空轟炸及掃射,光在宜蘭市區裡便造成上百人的傷亡。頭城地區傷亡數據暫不可考,但全宜蘭死亡人數約略在300人有譜。(由於當時日本政府並未公佈實際傷亡人數,以上數據僅以民間推算)


B-24M轟炸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NARA
到處找資料,我已經忘了這張圖是那裡抓來的,有看到再補上來源

台灣歷年來因為政治關係,大部份對美國空襲還是一知半解,甚至還被誤導空襲是日軍空襲台灣,(迷音…當時台灣是日本殖民地,日本人會空襲自己的領地???哩是北七嗎???)。不過真的是天佑臺灣,最後美國使用"跳島戰術",收復一個島嶼跳過(略過)一個島嶼,再收復下一個島嶼。用孤立日軍後援補給,加快收復進度。加上台灣島相對大又難攻,在人員作戰難度與人員傷亡考量下,台灣島一開始就不被美軍列入考慮,最後美軍直接略過台灣攻擊沖繩島。

跳島戰術 Island Hopping - World War II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沖繩島之戰也是二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此戰役造成美軍2.2萬;日軍9.5萬陣亡或失蹤,沖繩平民總數約29萬,但約10~15萬人死亡或失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玉音放送"終戰詔書"時,島上存活的日本軍人發狂的拉著沖繩百姓一起陪葬,其中一半以上的百姓還是死在日軍手上。細節請參閱"沖繩島戰役"

也正因為台灣島只遭受盟軍空襲並未登陸,未把台灣島推上一級戰場裡,所以台灣各地的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遺跡才能完整的保存下來,雖然一部份因為各項因素不復存在,但目前留下來的這些碉堡群,更甚成為現今日本學者與文史工作者考察二戰的選項之一。

以上分享若理解有誤或參考錯誤,歡迎留言交流指正…謝謝


日軍作戰計畫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日軍戰鬥經過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日軍戰後報告 資料來源:日本國立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美軍空投心戰文宣之一(日文正面) 資料來源: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

美軍空投心戰文宣之一(中文背面) 資料來源: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