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城-英靈祠

發生在1796年,約225年前,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殖宜蘭,第一年失敗退回到三貂角,而在隔年噶瑪蘭廳誌記載是因原住民部落天花盛行。吳沙懂中醫,以治療天花為由,再次取得原住民信任,再次入蘭,開啟了漢人東部的勢力版圖。(染天花及吳沙懂中醫部份,小編持保留態度)
注:三貂角…便是西班牙話:Santiago聖地牙哥....

PS.以下「番」字用語為古文獻用語,實為不敬但非本意,但為表達文獻原始內容,還原歷史用語,若有冒犯,敬請見諒。

小編為什麼會關注這段故事,開端就從「英靈祠」開始說起…

Image Source:google map
英靈祠入口處

在吉祥路頭,頭城城隍廟/開成寺旁的小小巷弄裡,有一間小小的祠堂。它是這麼的不起眼落座在巷弄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靈祠」在頭城歷史上,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

英靈祠碑記

英靈祠沿革以漢人主觀意識編寫而成,碑記大意是:1796年吳沙率漳泉粵三籍墾殖進據頭城,漢人鄉勇傷亡遍野。死傷靈骸集奉於「英靈祠」。兩方對戰並不可能僅有單方族群死傷,而以各方文獻與耆老所述,亦有多方出入,記錄該碑文詮譯權的人,往往都是發動戰爭並且勝利的一方,諸多細節或不利於勝利者的史實,卻是容易被忽略、掩蓋及美化並將自身行為正當化。例如:頭城武營-忠魂碑,裡面記錄紀念的便是日方的犧牲者,並不會記錄另一方台方戰死之犧牲。以下提供相關文獻供參考,以期能充分還原當代之時況。

臺北州理番誌

《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原書以日文寫成,分上、下編,採編年體,編修1895(明治28)年至1920(大正9)年間之「理蕃」沿革,可視為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宜蘭廳劃入臺北州成為宜蘭三郡(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後,對於日本統治臺灣25年以來,宜蘭地區「理蕃」工作的總回顧。(內文來源:宜蘭縣史館 按此連結)

圖片來源:宜蘭縣史館

出版於大正十三年(1924)在臺北州理番誌亦講述清代理番誌亦有講述到,乾隆59年(西元1794年),柯有成、何繪、趙隆盛、賴柯登…等漢人,招募佃人約1千多人,由滬尾(淡水)乘舟出發,烏石港上陸。欺騙原住民,聲稱為官兵,捉拿海盜駐屯於此鎮守。而後漸漸入據南門仔、芧市仔、及天后宮、十三行築起柵圍,因漢人已多次欺騙掠取蕃地,地廣人眾之噶瑪蘭族之「哆囉妙婉(囉多美遠)社」為主,糾合各蕃社,乘蟒甲會於水路,一舉進攻「南門仔」(開成寺現地周邊),時值隆冬,漢人返回淡水海陸已斷,後得與漢人來往之「打馬煙社」幫助,指引改由山路潛逃而去,共失敗二次。

嘉慶元年柯、何、趙、賴四人再度策劃開墾事宜,並信任吳沙之才幹,請託他擔任總股首,由陸路進入。柯、何等四人由上海接濟補給,於嘉慶元年9月16日(陰曆)抵達烏石港。吳沙所統率之佃農及流民於前年故址再構築房屋,並建築土石牆壁。此地周邊同時分布哆囉妙婉(囉多美遠)、達瑪嫣(打馬煙)、都美都美簡、幾立穆月(奇立丹)等社,哆囉妙婉(囉多美遠)主謀通知各社圍攻頭城,唯打馬煙社未參與。但本次吳沙亦失敗返回三貂角。次年嘉慶1797吳沙以治療天花為由再次進入頭城..... 

以上內文小編用以簡單文字形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臺北州理番誌
臺北州理番誌中文電子檔 檔案來源:臺灣原住民電子書城

明清時期的的台灣,因為明清多次的海禁政策(其實就是鎖國政策),造成東南亞一帶走私和海盜盛行,在台灣大家最為知名的海盜,便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15-16世紀的海盜是一群,一邊進行商貿一邊從事走私甚至劫掠。

為什麼我們談英靈祠要談到海盜,當年約西元1790年~1810年,是台灣及東南亞一帶海盜最盛行的年代,此時的宜蘭原住民也深受其擾。由於此時台灣的發展重心以南部為重,直至在嘉慶17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立「噶瑪蘭廳」前,宜蘭各處的天然海港如:烏石港、蘇澳港,皆無官兵駐守。因此…便成為了海盜來往間的停駁聚點。南方澳更有一處俗稱賊仔澳的地方,相傳明嘉靖42年(西元1563年)海盜朱濆、蔡牽、林道乾等,皆不道同至此停留過(參考連結)。海盜問題除了讓清朝官府頭痛外,也是令宜蘭當地原住民不甚其擾。

於是有意入蘭的漢人先民,皆以此為藉口。以官兵駐守保護的理由等到原住民的認可,實則進行島內移民。當然…海水若退,著知啥沒穿褲,於是便發生了多次的南門仔原漢大戰。大戰後傷亡的屍骨或在此地附近不知名之無名屍,在幾年後被後人集中安放,於是便成為了英靈祠的前身。但如同前項所言,大戰後雙方必有死傷,英靈祠所聚之,應不僅止於碑文所列之墾民遺骸。





後續在日治時期文獻「昭和12年(1937)臺灣時報214期,日本人鈴木清一郎曾撰有「本島の盆祭と普度:竝全島一の頭圍の搶孤に就て」也有和英靈祠碑文不同說法,重點譯文如下:在經過多年後,有許多當時戰死的生蕃枯骨,四處曝露無人奉祀。民眾認為這是孤魂作祟,而以「林乾瑞」為首,將那些枯骨集中起來普度祭拜,以祈求平安,這就是搶孤的由來。

本島の盆祭と普度內容來源:參考:2020人與神共構 頭城的寺廟信仰 頭城鎮公所出版


當然…在嘉慶2年(西元1797年)吳沙所領之漢人成功入蘭後,各地的漢人及流民前仆後繼的抵達噶瑪蘭,甚至中部以潘賢文為首之平埔族也翻山越嶺抵達羅東一帶。由於漢人入蘭屬於私墾,後續漢人多次與清庭交涉將蘭地列入版圖。加上海盜多次侵擾,最後在楊廷理的努力下,噶瑪蘭正式於嘉慶17年(西元1812年)將噶瑪蘭納入清代治理版圖。呃…其實上述內容故事很多也很精采,有興趣的可參考 蘭陽博物館 宜蘭縣原住民古碑調查研究計畫,裡面有約略的介紹。

禁止漢人侵削社番保留地碑 圖片來源:蘭陽博物館110期電子報

以上是頭城原漢之爭的故事,我們再把時間拉到東北部的荷西時期。
最近…南臺灣的斯卡羅很熱門,斯卡羅大意是在講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事件所延生的種種故事,雖是小說改編,真實度與戲劇度總難以平衡,也在文史界與電視圈生起小小波瀾!!!不管了…咱「阮耶頭城勁促咪」也簡單聊聊發生在頭城的故事。

Oefert Dapper 1670

噶瑪蘭(宜蘭)在16-17世紀以前西班牙及荷蘭人都先後抵達台灣,在清乾隆年間(1744-1747)墨書彩繪本裡清楚彩繪,原住民狩獵花鹿的景象。(西部的鹿港、鹿耳門之地名因此而來)。抵達噶瑪蘭的西班牙及荷蘭人也是同樣目的到達噶瑪蘭。他們和漢人目的性不一樣,荷西時期的他們主要是以「商貿」為主,但漢人卻是以「移民」為主。雖然荷蘭、西班牙亦有和噶瑪蘭原住民交戰的記載,但真正迫使蘭陽平原的原住民消亡、漢化或逃離,真正的主因還是嘉慶年間漢人大舉遷入。
(沒錯講完了…這就是東北角的荷西時期,有沒有超短的,好啦…小編有空再寫啦)

荷西主要商貿產品「鹿皮」、臺番圖說 圖片來源:中研院史語所

PS.我想一定會有人跟小編一樣比較郎郎上口還是「梅花鹿」。在宜蘭考古大師邱水金老師指正下才了解,「梅花鹿」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台後,把花鹿上的斑點硬加上「梅花」,加深台灣民眾對國花的想像。於是便有梅花湖、梅花座…呃…我不曉得梅花座算不算。然後一個重點:梅花是外來種植物。還好台灣黑熊不叫「梅花熊」、也沒有「梅花藍鵲」。台灣原生鹿種:花鹿、水鹿、山羌

郭懷一事件意象圖,圖片來源:待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