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武營-忠魂碑


忠魂碑位於武營社區公園內,立於日治時期。因武營社區位 居蘭陽門戶,更因
山勢天險,於日治初期戰況激烈,死傷不在少 數,因此乃由頭圍庄長筱田之森
推動建碑事宜,由頭圍庄書記原 田芳之調查,其戰死者有日本兵 138 人、台籍
 12 人。 建碑位置設於頭圍庄武營社區公園西邊,碑材為大里簡溪所 採之溪石
,碑文由前台灣軍司令官大將 伯爵寺內壽一揮毫,由川正吉氏雕刻而 成,今僅
存石碑而不見碑體基座原貌。 忠魂碑雖為日治時代產物,保存它 絕不只是為了
紀念日本人,而是忠實記 錄庄頭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 悲劇,並藉由
歷史烙印,讓民眾探究社 區歷史時,有所脈絡可循。 資料來源:宜蘭縣社區日曆

台灣日日新報登載頭城忠魂碑的立碑緣由。(1936[昭和11]年3月26日出刊)


歷史背景
公元1895年6月21日,對宜蘭人來說,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日子----日軍從蘇澳
登陸,佔領宜蘭地區;從此宜蘭人與日本人之間,展開了長達120年恩怨情仇的
歷史。

當年在台灣北部的抗日領袖,如林維新、簡大獅、林大北、林火旺、徐祿等人
,皆為宜蘭人。這年的12月底,日本人口中所謂的「匪徒」蜂擁而起,合謀圍攻
台北城、宜蘭城等地,北台灣為之震動。至次年(1896)1月12日日本援軍自蘇
澳登陸解圍,一路屠殺宜蘭人民1仟5佰餘人,焚燬民房1萬餘戶,如宜蘭市南邊
的林彪城,即遭逢「屠城式的燒毀」。

與武力抗日運動相媲美的,還有宜蘭人的非武力抗日運動,先有開蘭進士楊士芳
等仕紳倡建「碧霞宮」,寓意「碧血丹心望曉霞」,供奉「還我河山」的岳飛為
主神;後有蔣渭水等人組成日本時代台灣唯一的反對黨「民眾黨」,甚至連陳嵐
峰去黃埔軍校擔任教官、參加抗戰,或如楊阿香、林兩全等人在海南島陣前起義
抗日。以上皆為宜蘭人。

但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宜蘭的建設,如水電、郵電、醫療、產業、交通等等,卻
為宜蘭縣打下現代化的基礎。而個別的日籍首長,如西鄉菊次郎興建宜蘭河堤防
,讓宜蘭街道免於水患之苦,居民特立「西鄉廳憲德政碑」,感念至今。而受過
日式教育的宜蘭人,往往對日本深具好感,甚至在二次大戰期間,甘願為日本天
皇赴死。以上資料來源:雪墜觀點NO.143



另本碑最大的特色是提字人為 寺內壽一 (1879年-1946年6月12日),第18任
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長子,日本軍人,政治家,伯爵。二戰後病死於獄中。

1941年11月6日,寺內壽一任南方軍總司令,開始執行由山本五十六策劃的太平
洋戰爭計劃,山下奉文即是其屬下。他與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合艦隊相配合,
發動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爭,從越南西貢直搗新加坡。日軍占領整個東南亞之
後,把南方軍總部設在新加坡。寺內壽一升為元帥,於1944年5月把總部轉移到
菲律賓,由於受到同盟國反攻的威脅,再把總部轉移到越南的西貢。1945年4月
10日,寺內壽一在接到緬甸被同盟國軍隊收復的消息後患中風,無法在1945年9
月12日來向聯軍最高統帥路易斯·蒙巴頓勳爵投降,令板垣征四郎代表他出席簽
署投降書。1945年11月30日在西貢親自向蒙巴登勳爵投降,關押於馬來亞半島
的柔佛州。1946年6月12日因腦溢血死於柔佛州令金當時的戰犯關押處 英國人的
喜京斯別墅,死時67歲。

根據一份1936年9月的日軍參謀本部的命令中顯示,當時裕仁發布的「軍令陸乙
第41號」令提到「朕命令制定並實行陸軍軍醫學校職員兼職為關東軍防疫部
(即731部隊)職員之事的方案」,日軍參謀總長載仁親王即以此向陸軍大臣寺
內壽一,下達執行命令。寺內壽一由此開始組建731部隊.占領了中國華北大片
領土後,寺內壽一企圖組建華北「新政權」,但不是地方性政權的,而是取代南
京國民政府的中央政權。但是日軍大本營考慮到國民政府的親日派,所以對誘降
國民政府還抱有一線希望,並不急於馬上與蔣中正決裂。寺內壽一一面強硬地遊
說日軍大本營,一面著手王克敏政權的籌備工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31部隊是什麼??? 就是聞名世界、轟動武林的 舊日本帝國陸軍於日本以外領土從
事生物戰、細菌戰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所有秘密軍事醫療部隊,也代指大日本
帝國陸軍在占領滿洲期間所做的生物戰和人體試驗研究。



 眼睛不睜大一點,很難發現忠魂碑就座落在路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