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城街景-礙子







小編從小就覺得,礙子除了拿來當電源相關的絕緣體外,另一個功能就是拿來當
外牆裝飾。錯了…我真的錯了。這種街景,是咱們頭城特殊的街邊造景,在其它
地方幾乎看不到的。在頭城我們從小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裡面充滿大大小
小的老故事。

1900年-1920年間,台灣的經濟主軸於台灣糖業,1920年-1930年為以蓬萊米為
主的糧食外銷。綜括這兩階段,總督府的策略約略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為最高指導方針。至於1930年之後,則因戰爭需要,總督府對於台灣的經濟重心
則轉為工業化為了發展輕工業,電力的取得對日本人來說是必須的。1903年2月
12日總督府批准了由土倉龍次郎募資成立的台北電氣株式會社,在深坑一帶利用
淡水河的支流南勢溪興建水力發電廠,供應台北市使用。而後開始在台灣其它各
地積極發展發電所六如:1909年新店溪小粗坑發電所、1909的打狗(高雄)的竹仔
門發電所、1911年的台中后里發電所...等。

當電源漸漸走入民間,台灣各地鄉鎮家庭用電也漸漸的普及化,在那個主要以木
造建築為主居民住所,大大小小不同功能的礙子的需求量也同時增加,此後相關
設備也漸漸順應而生。早期的礙子還是仰懶日本進口,而後添大興業創辨人林才
添兒子自日本習得礙子製造技術,同時引進至台灣生產製造。由於早期生產技術
尚不純熟,不良品很多,於是便將不良品放置工廠前供民眾自由取用。從此形成
在頭城街弄裡,許多民家外牆或欄桿,皆能看到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特殊的礙子街
景。








添大興業
1938年創辦人林才添成立蘭陽窯業株式會社。主要生產紅磚、紅瓦、黑瓦。
1950年台灣光復後蘭陽窯業株式會社改制為添大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1961年添大生產營業項目由磚瓦轉為製造各種電瓷器,是當時全台生產高壓電瓷
器的二家工廠之一。另一家為中榮電瓷工業,座落於中壢市,成立於民國 62 年。

曾經撐起半個頭城鎮的「添大興業」由已故前宜蘭縣長林才添創立,早年生產磚
瓦,後來製作高壓電桿絕緣體「礙子」,近年因電線地下化而式微。孫子林士傑
105年返鄉創業,再轉型為居家無障礙環境服務,去年在老家重新掛牌,老鄰居
爭相走告「老招牌回來了。」

宜蘭縣頭城鎮知名大廠的蘭陽窯業株式會社,是宜蘭老縣長林才添民國27年所創
,過去出產紅磚、瓦片,台灣光復後更名為「添大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隨著產
業變遷,林家第二代習得高壓電瓷礙子技術,添大興業轉型為礙子工廠,製造出
一顆顆玉白圓潤的礙子,作為高壓電桿上的絕緣體。

林才添之子照顧員工 ,是「從不裁員的好老闆」,直到民國90年代電線桿
逐漸地下化,「添大興業」才關廠。林義剛高齡76歲,喚回了林家第三代林士傑。
「想讓爸爸過好一點、舒服一些」,林士傑原本在上海行銷銀髮族輔具,105年底
返鄉陪伴父親。

林士傑為了行動不便的父親著手改善居住空間,也同步做起銀髮族輔具生意;深
入每一戶人家家中,從門前階、樓梯扶手、衛浴設施到臥床設備,他檢視每一個
居家角落,將階梯裝上斜坡板,床邊加裝扶手,加寬浴室門,為客戶營造出更
「親老」的居家無障礙空間。

林士傑決定變更營業項目,從過去生產礙子,轉型為居家無障礙改善服務,將古
厝當成辦公室,還把過去公司圓形的LOGO稍作修整,完整的圓變成半圓,「半
圓意象是一把保護傘,守護高齡長者。」農曆年前,他在和平街70號的古厝前,
掛上添大興業的招牌,喚醒了鄉親們的記憶。 資料來源:添大興業







座落於蘭陽博物館旁的林家祖墓相當有看頭,該墓建於民國六十二年(1973)
,是林才添為了林氏祖先與其妻所建。墳墓四周的其他墳墓都已清走,僅留下此
墓保存此墓外觀為水泥仿石堆砌柱狀,前有墓桌一張,飾以梅花圖騰。而在前埕
兩旁立有「山靈」、「后土」神位,墓旁還立有林母薛夫人墓誌銘,由當時國民
大會秘書長郭澄所撰,並有前總統嚴家淦所題的「鮑車梁案」四字。除此之外,
墓的四周還有許多當時中央政府高官的墨跡,例如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前監察
院院長李嗣聰等。此墓建築為日式與西洋混合構造物,形式特殊為參考宜蘭公園
獻馘碑之佳作,類似形式少見。因位烏石礁附近,故採取了現地保留,並配合蘭
陽博物館景觀工程。參考資料來源:時空旅人 頭城林曹祖宗之墓






絕緣礙子(英語:Cap and pin insulators、Voltage Insulator)
泛指用於輸電系統之中,連接電線桿、鐵塔與傳輸高壓電的懸掛電纜之間的絕緣
體裝置。是以俗稱電木的塑料材質製作,而負責超高壓的則是以更不易導電的陶
瓷材料製造而成。

由於空氣中的鹽分及水氣可能會造成兩高壓電纜間產生洩漏電流。加裝絕緣礙子
後,每一個礙子的形狀就像一個雨傘,可確保礙子內部保持乾燥,並增加兩懸掛
電纜間的爬電距離(creepage length),這是因為利用電子會沿著大面積導體的表面
流動的集膚效應(Skin effect),因此表面積越大越難導電;而串聯絕緣礙子個數愈
多,兩懸掛電纜間的爬電距離就愈長,洩漏電流就可以越小。

林才添(1903年4月12日-1989年11月13日),字達庵,號博敏[3],臺灣宜蘭縣
人,在日治時期結束後,擔任數種公職,於民國四十九年到五十三年(1960年-
1964年)間擔任宜蘭縣長。此外他也是蘭陽窯業株式會社[註 7]與私立復興工業學
校的創辦人。林才添出生時生母因難產而失去意識,由宜蘭頭圍儒醫林應魁所醫
治,後來並被他收為養子。於七歲時進入頭圍公學校就讀,畢業後未升學就讀中
學校,而是向其養父林應魁學習漢學。而在他十五歲時,開始過著晚上在頭圍區
長役場向劉騰輝學習漢文,白天在「金石香號」工作並學習簿記、珠算、刻印等
技能的半工半讀生活。

而到了大正七年(1918年)時,他在參加於宜蘭公學校舉辦的代用教員養成講習
後,成為頭圍公學校的雇員,於任教期間曾做為大谷公學校[註 8]的代表去參加宜
蘭郡教學研究發表會,並在《臺灣教育》雜誌發表文章。除此之外,他還曾被推
舉為頭圍青年會長。後來林才添在昭和二年(1927年)的1月辭去教職,專心擔任
頭圍信用組的理事,並使頭圍信用組合成為當時的模範組合。

至於公職方面,林才添在昭和五年(1930年)時被選為官派頭圍莊協議會員,後
來又連任二屆,而在五年後(1935年)他辭去官派職位,以民選方式當選並連任
至日治時期結束為止。而在他擔任內協議會員期間曾爭取建設大溪漁港、二圍公
學校的遷校。此外他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擔任宜蘭郡保甲協會會長與頭圍保
甲密合會會長,三年後(1940年)赴朝鮮、東北、華北、京滬一帶考察,之後在
十七年(1942年)成為頭圍莊警防團團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由首屆頭城鄉民代表
會選為第二屆頭城鄉鄉長[註 9],三年後(1949年)又獲選為宜蘭水利委員會主任
委員。他在民國四十年(1951年)時以全宜蘭縣第一高票當選首屆宜蘭縣議員,
之後連任第二、三、四屆議員,並在第三、四屆時還膺選為宜蘭縣議長。民國四
十九年(1960年)高票當選為第四屆宜蘭縣長。

晚年從政壇退隱後,仍繼續擔任中華民國紅十宇會臺灣省分會宜蘭縣支會支會長、
仁濟救濟院常務董事,以及頭城登瀛吟社社長。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擔任
《頭城鎮志》的編纂委員,並開始撰寫回憶錄。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11月13日
,於頭城病逝,享年八十七歲。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