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城搶孤


搶孤是閩南民系一種廟會活動,台灣部分地區、閩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
節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其中一種比較為人熟
悉的為搶包山。一種說法是為了娛樂眾家先靈,扮演搶食的餓鬼,另一種說法是
搶奪祭品,以嚇退流連忘返的亡魂;同時亦有賑濟貧苦流民的功能。

簡介
台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東北角宜蘭頭城與西南隅屏東恆春的搶孤活動。潮汕
地區以潮陽區潮南區最為盛行,其中以貴嶼鎮南陽、臚崗鎮、兩英鎮古溪比較大
型。搶孤是先搭設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
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整隊八人中六人為先發,以底座人撐起其他
三位隊員及攻擊手完成任務,想要憑己力爬上孤棚並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發生
,因此據說,在台灣清治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
現代的搶孤活動則有增加許多安全措施,例如下方之防墜網、登上孤棧時需鉤扣
安全繩等。對相關訊息有更深入的報導,請參考  蘭陽博物館第99期電子報

此照片為日治時期第一位台籍攝影家彭瑞麟所拍攝的頭城搶孤現場。此幅拍攝年
代可能為1935年,照片下方所題之日文中譯為:「這是(二戰前)最後一回宜蘭
郡頭圍堡(今宜蘭縣頭城鎮)的中元搶孤準備」。翻攝自《頭城搶孤──歷史、
祭典與工藝》。

一般民間所說的「頭城搶孤」,實際上全名為「頭城開成寺中元祭典」,我想,
若不是頭城在地人的話,應該很少人知道這個全名吧。所謂的「搶孤」,是在鬼
門關之際,普渡儀式結束,經由跳鍾馗送走孤魂野鬼之後,於孤棚處舉辦攀登孤
棚、孤棧,奪取棧頂之順風旗的競技比賽活動。

頭城搶孤的古往今來
頭城中元祭典源自清代,與來台開墾蘭陽平原的吳沙等先民們有關。為了紀念在
拓殖過程中,因天災、疾病或械鬥等因素而死去的先民,讓這些孤魂能安心超渡
,以及為地方祈求消災解厄,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舉行普渡法會與搶孤活動,表
達對於篳路藍縷的先民們的追念。

關於搶孤的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至道光5年(西元1825年)。當時擔任噶瑪蘭通
判的烏竹芳在《噶瑪蘭廳志》中,留下描寫宜蘭地區搶孤的詩句,對祭拜、放水
燈、搶孤諸活動有很生動的描述。烏竹芳在詩題下附註說明:「蘭每年七月十五
夜,火炬燭天,笙歌喧市,沿溪放燄;家家門首各搭高台,排列供果,無賴之徒
爭相奪食,名為搶孤。」從敘述中,略可瞭解清中葉宜蘭搶孤的形式,是各家戶
在門前搭台,供人搶奪普渡後的孤食,後才逐漸發展成集中在公廟前方,搭起高
大的孤棚,進行集體性競賽的搶孤行為。但因人潮擁擠,民眾你推我爭,往往造
成無數的傷亡,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有鑒於此,視之為
陋習,乃下令禁止。

到了日治時期之初,曾政權交替曾停辦兩年搶孤,而後每年都有舉辦,依舊是宜
蘭地方相當重要的祭典活動。時至1937年,因蘆溝橋事件爆發的中日戰爭及其後
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頭城搶孤再次停辦,到了國民政府來台次年才復辦。

1949年又以發生傷亡事件為由,再度廢止,不過晚近才發現,真正的原因是在當
時嚴峻的時局下,搶孤活動讓家家戶戶耗費至鉅,並且集會關係治安問題,因此
禁止。 1991年,適逢漢人移居的195周年而有「開蘭一九五」的活動,宜蘭縣政
府在縣長游錫堃「文化立縣」的政策思考下,遂請求頭城恢復搶孤活動,將它推
廣給更多人認識,成為舉國矚目的「宜蘭活動」。2003年成立社團法人「宜蘭縣
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接手辦理到今日。近兩百年的風雨飄搖,留下的是一個
深具文化性、紀念性、和在地性的祭典活動。 以上資料來源:文化銀行





歷史背景
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道光5年1825年
1825年~1893年 (正常舉辨)
1894年~1896年 (禁止搶孤) 劉銘傳下令禁止
1897年~1936年 (正常舉辨)
1937年~1945年 (禁止搶孤)  中日戰爭停辨
1946年~1948年 (正常舉辨)
1949年~1990年 (禁止搶孤) 國民政府以傷亡慘重為由,實為禁止集會政策
1991年重辨至今
(清代官方雖禁止舉辨,但民間各地還是有零星的舉辨活動)

頭城搶孤
1991年,宜蘭頭城恢復舉辦搶孤,並且改善了活動搶奪的方式,成了目前具有
競賽性的民俗活動,截至2011年的新規例:第一階段,五人以疊羅漢方式幫助
攻擊手在一小時內搶下柱子中間的紅繩,但如果支撐不住,或攻擊手跌回地上
,需要重新開始,然後在第二階段,只能以剩下的白布幫助攻頂能夠首先取得
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得神鬼的庇
護。以頭城搶孤的孤棚結構[1]為例:總高度43公尺、總重量4萬6000公斤。
•上:13座孤棧(高30公尺每座16根竹子編成)均綁有祭品、頂端有順風旗。
•中:倒塌棚(長12公尺、寬7.2公尺)。
•下:16根衫木孤柱(高13公尺),各塗75公升牛油。
2015年37歲的林宗麟每天拉單槓及核心肌群訓練[2],9月12日11點開賽後,在
隊員疊羅漢協助下,攀爬塗抹牛油孤柱,爬到孤棚棚頂下,使出類似倒掛金鉤
的「倒翻棚」[3];比上屆冠軍快了24分,僅花了8分9秒就翻上孤棚;創下頭城
搶孤史上最快紀錄。宜蘭頭城搶孤於農曆7月30日「鬼門關」舉行。


恆春搶孤
自屏東設縣以前就有搶孤的活動在進行,直到日治時代末期,因為第二次世界
戰爭的緣故,禁止舉辦大型活動而暫時消失;直到1951年左右,再以舉辦三年
、停三年方式重新將此項傳統恢復舉行,恢復期間亦曾間斷舉行,民國70年又
再恢復

過去每三年一次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舉辦的搶孤活動,於恆春古城的東門
旁舉辦;競賽參加者須每八人為一組,以疊羅漢的方式互助合作,運用繩索攀
爬上十二公尺高塗滿滑膩牛油的大型柱體,爬到頂端時須以倒掛金鉤的方式翻
上孤棚,取下順風旗,便完成搶孤的勝利。

現今孤棚結構也與早年的不同。早期作法是:豎四根長度三丈六的原木代表恆
春城內四座古城,原木上塗滿易滑的牛油,下舖防護網、地板鋪細沙,防止意
外。原木上再搭建孤棚,孤棚頂端插放一面錦旗,率先搶得錦旗者即為優勝。
 如今將四根原木柱改為卅六柱,參賽隊伍數相對就能擴增。鎮公所廣發英雄
帖開放給恆春以外各地好手共襄盛舉,也已經有外藉隊伍越洋來較勁。現在每
年一次。





香港長洲 (太平清醮搶包山)
搶包山是香港長洲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民間習俗,為長洲太平清醮兩項主要活
動之一,另一項為飄色巡遊。搶包山民俗有悠久歷史,是搶孤的一種,但自從
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後,便一直被禁止舉行。後來於2005年
開始舉辦的搶包山比賽,與傳統民俗有別,所用包山亦非祭祀用的包山。

據說早於18世紀的清朝,長洲已有搶包山的活動。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
少平民,據說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
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而於
太平清醮中,設立了三座由平安包積成的包山,供居民搶奪,在傳統上,摘得
包子越多,福氣就會越多。

三座包山當中,中間一座名為「太平山」,是因為供奉太平清醮主神玄天上帝
的長洲玉虛宮內的兩尊玄天上帝神像,其中一尊是從太平山街移來,「太平山」
就是代表太平清醮的淵源[1]:27 。左右兩座一名為「福如東海」,另一名為「安
居樂業」,皆與三合會有關,分別代表福義興和新義安這兩個以海陸豐人為主
的黑社會組織。在1970年代,福義興和新義安經常藉搶包山活動顯示實力[1]:31。

在1978年5月9日的搶包山活動當中,300多人從四方八面,沒有秩序的攀上包山
搶平安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不勝負荷而塌下,導致24人被壓斷手腳受傷,造成
嚴重意外事故。香港政府便因此而禁止了這項活動,以策安全,同時除去了黑
幫藉搶包山展示勢力的機會[1]:31。改為統一派發平安包給居民。直至2004年,
長洲居民曾申請重辦,但因與政府未能就安全方面達成協議而未能成功。2005年
,香港政府終作出讓步,接納長洲居民提出的條件,令搶包山活動重現,但已經
與原來的搶包山民俗不同,是另外建造三座包山,包子為塑膠製作,以比賽形式
進行。傳統搶包山則不再復見。

概述
太平清醮期間,長洲北帝廟前會有三個掛滿包子的包山,作為供奉北帝的祭品。
包山高約13米,僅用竹棚搭成,每個包山掛上了18,000個包子。包子名為「幽包」
,是一種曾被貢神的印有紅色「壽」字的蓮茸包,又叫「平安包」。搶包山會在
太平清醮的最後一晚化大士後舉行。在子夜零時、村長一聲號令後,過百名男子
便會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包子。按照傳統說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
福氣就越多,於是搶包山的人你推我擠,情況通常都十分混亂,爭先恐後,甚至
不時出現「疊羅漢」,險象環生。數分鐘內,數以萬計的包子便一掃而空,搶得
的包子則會分派給其他居民。

民俗意義
長洲建醮會認為搶包山是傳統民俗,而政府舉辦的搶膠包則與民俗無關,所以不
與為伍。鄉紳黃維坤話:「其實長洲居民一直要求恢復搶包山傳統,大部份島民
都不同意現時那種『不倫不類』的所謂搶包山,那只是一個爬山比賽,不可叫搶
包山,完全無意義。真正『搶包山』是所有大眾都有份,喜歡拿幾多個包就幾多
個包。」。

傳統上搶包山參與者是島上的海陸豐籍漁民,因為一來他們最需要祈福,又爬慣
桅杆,所以特別擅長搶包山。。《南華早報》社評指出,搶包山傳統意義是為
島民帶來平安、健康。 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香港-盂蘭文化節搶孤(潮洲文化)
盂蘭搶孤是中國傳統節目,早年家家戶戶把祭品放在門前空地拜祭路過孤魂野鬼
,之後任由乞丐和貧窮者取去,有時出現搶奪情況。及後,出現具規模的集體公
祭儀式,祭品固定在大型搶孤棚,當儀式結束,供貧民攀爬上祭品山搶奪祭品,
曾引致死傷混亂,在清代光緒年間被禁,事隔多年再逐漸復辦,祭品以食品為主
,亦是盂蘭節派平安米的前身。



參賽者鬥搶米包。比賽形式採用三隊為一組同時作賽,每隊輪流在五呎高的搶孤
棚上拋出迷你米包,負責拋孤的一隊五名成員,每人有二十個福米包,須在五分
鐘內將共一百個福米包拋出,時間到還未拋出的剩餘福米包,將被扣分;拋出搶
孤區範圍外或禁區內亦會被扣分。其餘兩隊共十人則在搶孤區內手持長兩米半的
特製竹孤承接米包,搶得最多米包的獲勝,冠、亞及季軍分別獲得現金五千元、
三千元及一千元。

以上資料來源: 香港 東網新聞香港01
PS.孟蘭勝會搶孤演變與頭城相似,都是先由商家前供品台演變成集體公祭

龍海搶孤 (福建漳州)
龍海市大社村祠堂建于明洪武13年(1381),據說搶孤棚這項民俗活動就是從那
年建醮開始流傳至今,已有628年的歷史,到清道光年間第十七世朱鳴崗祖重建祖
祠,祠堂竣工後,舉行打慶神、建醮、搶孤等活動, 1948年朱銀祥家長再一次重
修祖祠堂並做醮。

建醮每隔四年一次,實為三周年。一般在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此活動時間持
續四個月,從農曆七月初一日道士到廟裏點數頭開始,三個月後,王爺入壇,糊
王船等。建醮從起鼓至辭王頭尾四天,第一天起搭建孤棚、王爺棚、戲棚、全村
的善男信女吃素齋戒三天、道士們連做三天三夜的道場、薌劇戲、木偶戲連演三
天,最高峰是第三天王爺出港,舞龍舞獅、秧歌隊、踩街隊,各方香客、遊客來
來往往,絡繹不絕,有誦經聲、鑼鼓聲、禮炮聲、喝采聲、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整個村莊比過大年還熱鬧十倍。
夜幕降臨時,全村每家每戶都到祠堂前二側擺上八仙桌,每桌都擺滿祭品,全村
近300桌同時普渡。道士們每桌巡香,孤棚頂更有特色,24平方米的棚面,層層疊
疊,堆滿堆高1米多高的供物祭品,這麼多的祭品除本社每家每戶一份,還有一大
部份是外村的善男信女所發願來簽謝孤棚人客。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小編歲歲唸:
所謂民俗傳統文化,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但我認為絕不能凌駕於~"社會文明
與良善底蘊",當看了各國搶孤祭典,只有台灣搶孤限定女性參與。

"西元2017年"...女人不用纏足了、男性不用蓄髮、現今女性能工作、能讀書、
參加奧運、更甚能擔任國家領導者的角色。
但過去華人父權的社會觀念影響台灣民間信仰、文化傳統、社會風氣...等。
至今始終還充斥著英雄崇拜與沙文主義,對女性卻處處貶抑,始終狹隘制定
種種限制與禁忌以維護男性特權。台灣許多傳統文化,面臨著傳承困境與愈
漸式微,但在推廣過程中卻又劃地自限,制定禁忌杯葛排擠。為特定族群搭
建舞台、創造成就和光環。

此舉讓許多熱愛家鄕與文化,失去參與機會以及被認同的歸屬感。
許多女攝影師被擋在外面無進入,多名女性傳媒工作者望之興嘆。說好的文
化傳承呢?當一件事想改變便是"時與俱進",不願接受便是"尊重傳統"。但
一切表相皆事在人為,引發爭議與輿論後再來歸咎於文化傳統或神衹。

官方說法~"保護女性"來否決並尋求公眾認同。
民間說法~"女性不潔"忘卻人與人之間彼此尊重。
傳統文化與宗教並沒有錯,但還是對部份參與活動,制定規則並漠視種種不
合理的人們。因為你們的傲慢與偏見,並不代表看不見問題而沒有問題。

自古以來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一直在改變,那是"人類文明化"的過程。我拿最
扯的比喻好了…吃香肉、人祭、殉葬...、這些都曾是"華人社會自古以來傳統
文化",甚至流傳了幾千年以上,時至而今為何被人垢病,與其現在這個議題
在未來被當笑話,不如現在就補偏救弊,展現頭城文化價值。

Q&A
Q:搶孤是考驗體力與耐力,你們女人根本無法勝任?
A:試問..."你"也能像郭婞淳舉起142公斤的槓鈴嗎???
Q:孤棧女性不能碰,這是臺灣文化傳統,不容違背
A:那孤棧的肉粽是男性製作的???你確定上面食材沒女性碰過?
塗牛油增加挑戰性,用吊車增加安全性也是伝統之一?
Q:某年...今年淹大水,就是因為女人去爬孤棧?!
A:那過去中止此活動的幾十年來…台灣有缺過颱風和淹水?




如上圖所示,一隊攝影團隊,手拿攝影機,僅因為是女性,被隔絕在場外
文化及傳統需要被尊重,但民俗活動策辨人員、工作人員本身不尊重女性
又何需尊重此活動!!!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