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城十三行街屋


頭城鎮十三行
「十三行」為清代對行郊之簡稱,頭城鎮十三行建於嘉慶年間,有一說是,因
為當時為十三連棟街屋建築,但小編認為…這個說法令人存疑。因為我們在日
治初期1895年文獻所繪製的戰略圖,依圖面判斷更像是個大型倉庫。
目前街屋的建築,歷年來已多次整修,早已無法判斷當時清代海貿時期原貌,
若依現況街屋樣貌去回推為十三行名稱由來,實為大錯特錯之誤判。

至於頭城十三行從何而來,曾聽一說,清代海貿時期,十三行原為泉州人興建
為當時海貿倉庫使用後來烏石港海貿衰退,後來泉州人將倉庫賣給當時盧家經營
,盧家也是貿易起家的,於是…造就後來的盧宅及史雲湖。(以上僅為其一說法)
而後盧家與康家為世交,於是又把部份房產轉賣給康家,故而成為後來的
康家古宅。








「廣州十三行」
但我們單從海上商貿的「十三行」來探討東亞的海上貿易情形
清代「廣州十三行」指的是清政府在廣州對外貿易期間(尤其是1757年到1842年),指定十三家商行,壟斷對外貿易的中國商行。這些商行負責與來自歐洲、美洲及其他地區的洋商進行貿易(主要是茶葉、瓷器、絲綢等),並向清政府負責進口稅收、秩序與外事。

廣州十三行最活躍的時代約為1800年,也就是嘉慶年間,此時的廣州十三行,雖然名稱是「十三行」,實際上參與行商的數目不固定,從最早的只有6行,到最多時曾超過20行,加上「十三」在廣東話裡,十三 / 實生有著生生不息相徵意義,於是「十三行」這個名稱成為商貿港約定俗成常用之稱呼及吉祥數字。於是同時期台灣商貿港之頭圍十三行、八里的十三行村,是否為相競模仿或其它另原由所留下的稱呼,仍待深度考究。



廣州 十三行歷史背景與終結

1757年:清政府推行「一口通商」
只許國外商貿往來在廣州經商,並指定行商統一管理 ,自此 十三行正式制度化。


1842年《南京條約》
簽訂:清政府開放五口通商(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十三行壟斷地位瓦解。


1856年:英法聯軍時期,十三行建築在廣州遭焚毀,十三行制度實質終結。


清代至日治初期,頭圍港曾是宜蘭重要的河港市街,天然港勢良好。當時帆船可由港口直航基隆、淡水,甚至福建,形成以藍、豆、米、樟腦、木材等物資輸出的繁盛貿易網絡。港邊街屋林立,商號、十三行倉庫最為知名。來自宜蘭平原的農產品透過此港集散轉運,也吸引許多漢人商賈與移民定居,帶動地方繁榮。港區附近設有媽祖廟與渡口,船工、挑夫、旅人絡繹不絕,是當時宜蘭最熱鬧的門戶之一。隨著日治時期的港口沉淤與交通變遷,頭圍港逐漸沒落,但其昔日榮景至今仍可從街道格局與老屋輪廓中隱約尋得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