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圍內港遺址

頭圍港遺址

歷史背景
日治時期以前的蘭陽平原,是一個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大時代,蘭陽平原
溪北地區水路網絡的咽喉就是烏石港,也是清領時期東台灣唯一的「正口」。
烏石港為一南北狹長的北向河道,其西側的碼頭區散佈於頭圍街週邊。



圖片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宜蘭の木枯 : 戦闘詳報1895
児玉如忠 著




上圖為日本人初治在大約1895年~1896年間第一年便著手繪製的約略地圖,大約
1895年~1896年間由圖中可以很清楚了解,在日本統治台灣前,盧宅前頭圍港
便已存在,而現今的盧宅前身為日本人徵用守備隊的駐札地,十三行由
圖可見當年十三行規模之大,早年的林本源租館範圍,林家在宜蘭
有許多的土地出租給佃農,在頭城和五結各設置一個租館設管事收租。還設有倉
庫與豰倉等設施,範圍非常大,目前除了租館保留下來,其它的豰倉等屋舍已拆
除成民居。

圖片來源:国立国会図書館
宜蘭の木枯 : 戦闘詳報1895
児玉如忠 著




頭圍縣丞署
西元1812年 嘉慶十七年八月,噶瑪蘭設廳,下設頭圍縣丞,為專管補官。頭圍
千總與縣丞同住頭圍,領兵八十名。北關外委,駐紮北關,領兵三十兵。隆隆領
汛額外外委,領兵二十名。胡桂代理頭圍縣丞,八月十三日到任。大里簡、遠望
坑的民壯寮改設塘,隆隆隘改為汛,置額外外委一員,管 帶汛兵二十名。

分駐城外北方,距廳治三十里。嘉慶十七年,署縣丞胡桂初蓋草房五間,以資辦
公。縣丞周翰因之。旋以地震拆卸,改為倉廒。二十五年,縣丞朱懋移建於烏石
港之南,凡四進,堂室花廳廂房俱皆如制。

盧宅前身為日本警用守備隊駐札地,很有可能在日本人接收統治台灣前,此地極
有可能為清代”頭圍縣丞署”。(小編:一般的慣性,後朝統治者通常會直接接受前
朝官方所使用的屋舍為己用,鮮有初期統治就強收民房為官房。)
但清代頭圍縣丞署實際座落於何處,雖很多人認為可能為現盧宅,但亦有其它說
法為它處,但在沒有切確的文物出土及更清楚的文獻明確表示正確位置前,只能
有待未來考証。

頭圍縣丞

臺灣府噶瑪蘭廳頭圍縣丞是清朝所立的官職,品等正八品,與噶瑪蘭通判並設。
歷任
溫溶(1814年—1819年)
丁嘉植(1819年—1829年)
牛壽增(1829年—1839年)
易金杓(1839年—1846年)
王霈(1846年—?)


上圖為大正12年 西元1923日本人所繪製之當年的頭城都市計劃圖,翻攝於"覓境"
此圖可知當知整個頭圍港的範圍可不僅止於盧家前水池。


1.北門土地公廟後
   現況大部份為空地,大約位置位於北門土地公後方至頭圍橋一帶,從日治初期的
   地圖   已是現頭城溪河道,無法得知清治時船隻停泊狀況,僅從耆老們得知,此
   處亦可停靠   船隻。但此處的北門橋(現今:頭圍橋)在   噶瑪蘭廳志:卷二有提到:
   頭圍北門橋:在廳北三十里,過街即烏石港口。自北門外下渡頭至此,俱有渡船
   此處通北關、嶐嶺諸大道。橋長二丈,高一丈。 (下渡頭:今宜蘭市慈安路下渡頭
   大橋)   現在小橋雖然是僅容汽車大小單向通行的小橋,但在過去可是有著舉足輕
   重的地位


2.盧宅前"頭圍港內港"
後因淤積而荒廢,盧家於1928建立現盧宅時,將廢棄碼頭遺跡在興建住宅時一併
整理,整建為為日式「舟遊式」庭園。





民國2001年縣府把盧宅劃入古蹟保護,但史雲湖並未納入。
2004年盧宅與史雲湖遭法院拍賣,新地主最近有意開發史雲湖並展開填土,引發
當地人士出面不滿。縣府緊急公告為指定古蹟,和地主纏訟4年多,最後新任地主
同意接受容積移轉並捐出史雲湖。2010年2月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地主將容積移轉至今烏石港旁有29樓最高樓之建案"世界灣"。

3.媽祖廟前
現況主要是媽祖廟前的廟埕,曾經問過當地耆老,早年要回去"大坑罟,都需要搭船
回去,那時候就是在媽祖廟前搭船過去的。所以大坑罟另有一別名~"過港"
聽老一輩的說在日治時期廟前的廟埕也是日本人處決的刑場之一,同時亦為228事件
宜蘭境內傷亡最慘重的事件發生地之一,共有七人在此處決。



4.南門土地公旁
小編查訪當地耆老也僅知船隻會在廟旁一帶停靠,無法得知確切位置,加上這裡
為水路匯流之地,地貌在多次風災後早已破壞,早期商家貨物小船的臨時停靠站。



但宜蘭光從清朝就存在的西勢大溪從宜蘭市一路北上出海口至頭城的烏石港出海
在一次又一次的污泥與山洪破壞下,現今連整個西勢大溪都能改道不見了
頭圍港也是在年年變遷下多次改變,現僅能由日本人留下來的地圖來了解過去
但小編相信,因為日治時期的頭圍港已經不是最輝煌的時期,在過去那個清治
東部唯一的"正口",絕對不僅此而已。

對於蘭陽平原那個曾經以"水路"獨霸一方的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書籍
小編不愛看書,但總能翻到好書。以上資料如有需更正的錯誤,歡迎留言交流

覓境  作者:葉永韶
緣溪行 噶瑪蘭舊社路徑  作者:葉永韶

河道、港口與宜蘭歷史發展的關係  作者:張文義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來阿壽伯站前店借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