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網誌清單

頭圍堡~藍染之城




西元1880年代,頭城的和平街上有多家的染坊,目前現存建物僅存"源合成"一家,以出售及製作天然染色原料聞名,也是天然藍靛染料發展的鼎盛時期,曾高居第三位外銷品,而烏石港是台灣主要出口的港口。當年的頭圍堡(頭城鎮)亦是噶瑪蘭廳(宜蘭縣)最多製藍坊戶數最多的地方。

1902年宜蘭廳製藍表(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

宜蘭的產地分佈表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



台灣的採藍植物主要是山藍(大菁)與木藍(小菁),大菁生長在低海拔背陽潮溼的山坡地;小菁喜好向陽的平地與河邊。以上的種植條件,咱家頭城、礁溪正是醬醬好的好所在。
「菁礐」(礐,音同「卻」)是浸泡、沉澱大菁的石砌水池,用於生產藍靛染料,在台灣以「二圓一方」類型最為普遍(即2個浸泡池配1個沉澱池),而本次的研究在頭城福德坑溪發現六圓二方菁礐遺跡,是目前台灣發現規模最大的類型。菁礐的類型與大菁產量多寡極有關係,目前在宜蘭仍有許多大菁植物的蹤跡。

宜蘭的產地分佈表 (資料來源:蘭陽博物館)

宜蘭藍染特展 記者:謝月琴

很難得的是在台灣已找不到的踏石磐卻出現在宜蘭;踏石磐是傳統碾布重要工具之一,已消失約60年的傳統碾布工法,雖然後來德國人造藍靛研製成功,使台灣藍染產業漸走下坡,今日已鮮為人知,就連小編從小到大生長在頭城,沒有蘭博的特展,完全不曉得頭城也曾有這一段輝煌的歷史。



藍染介紹

一、傳統藍染工藝
藍染植物分佈世界各地,在許多國家形成非常獨特的產業技術與歷史悠久的藍染文化。亞洲國家中的中國大陸、中南美洲的印地安和印加民族等,都有古老的織品足以證明已發展出傑出的藍染技術。在高度工業化的影響下,如今只有大陸西南少數民族、印尼與中南半島少數國家、日本的德島縣、愛知縣和沖繩縣等,還有少量生產,以維繫傳承古老的藍染文化。而台灣原住民的紋面、先民的青布衣、客家的藍衫,皆是藍染文化的呈現。

二、藍染植物

目前所知的藍染植物主要分屬下列四科:(一)爵床科植物馬藍(二)豆科植物木藍(三)蓼科植物蓼藍(四)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藍染植物的名稱常因時代與產地的變遷而有所不同,植物的分佈亦遍及世界各地。藍染植物主要被應用在製作藍靛染料,是傳統印染工藝源色的染料之一,可製作成花青、藍膠顏料,供繪畫或染紙之用,或做為中藥材青黛的原料。早期台灣藍染產業所栽植生產的藍染植物主要為豆科植物木藍及爵床科植物馬藍,北部多栽種馬藍,而南部則以木藍居多。

馬藍,被認為原產於印度北方盛產紅茶的阿薩姆地區,在中國則分佈於亞熱帶的華南地區,自浙江省南部至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台灣北部栽種的馬藍,又稱「大青」或「山藍」。木藍,豆科植物,分佈廣闊,包括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都是和繁殖生產,昔日印度以生產木藍靛染料聞名世界,故又稱為「印度藍」。木藍被公認為是所有藍染植物中藍色素含量最多、品質最佳之染料植物。

草字頭的「藍」,原表示藍草,如馬藍、木藍等植物,傳統上並非指色;「青」表示從藍草轉變而來的染料與染出的青藍色彩,因此藍靛染料種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與其染色結果又稱「靛青」或「靛藍」,是傳統色名。台灣早期栽植生產的「馬藍」與「木藍」兩種藍染植物,為方便儲存與運輸,必須先加工,以「沈澱法」製造。

三、青出於藍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已經知道利用生鮮藍草染色。我們耳熟能詳的「青出於藍」這句古老諺語,便是出自中國古代文士荀子,由於目睹染匠從綠色「藍草」中染出更為出色的青豔色彩,因此種不可思議的轉化過程與其染色結果,而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喟嘆。荀子所稱的「青於藍」,指的就是蓼藍。

四、青窖

先民在山谷窪地以石塊砌造「青窖」,引流製造藍靛,及「泥藍」染料。此種「青窖」與現今中國大陸浙江省南方,沿山溪邊砌造「土靛坑」,以沈澱法製造靛青染料的原理是一樣的;也與日本沖繩縣早期利用山坡地置坑,製造藍染染料的方法相同。而陽明山青山里留有荒廢的「青窖」舊跡即可佐證早期藍染產業的情況。

五、染坊

藍染植物能夠演變成為重要產業,要歸功於清朝開放海禁,使得大量移民湧入台灣墾植山林,台灣才有足夠的人力規模來栽植生產及招募技術工匠,製造藍靛染料輸出品,並且逐漸在台灣形成染房與布料街肆。而以藍靛染料染成紺藍素的棉麻布料,成為台灣早期民間服飾的主要色彩。

六、傳統藍染染液的製作

傳統藍靛染液的製作主要分成兩個部份,即製藍與建藍。在製作藍染植物的藍靛染料時,需搭配合適的氣候環境與農業技術,並加以經驗純熟的製藍、建藍等基本加工技術,才能製造出可供染色的好染液。



(一)製藍
傳統沈澱法製藍,選用的藍染植物是馬藍。首先要將馬藍生葉浸泡在水中,浸泡的時間依季節與溫度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需視藍葉腐爛與藍靛素溶出程度而定。一般而言,夏季時節約為24~36小時左右。等藍葉中的藍靛素溶出後,將腐葉撈出,再加入適量的石灰乳,並快速攪拌。攪拌的時間則視泡沫高聳的情形而定,當泡沫下降減少而呈現細小狀時,即可停止,並讓藍液靜置,待藍靛沈澱後,便可將上層的咖啡色廢液排出,或用胚布袋過濾,即可取得藍靛。

(二)建藍

除採用傳統發酵法治作藍靛染液外,傳統染液製作的先決條件是需儲備鹼水。早年農作時期,稻草取得容易,大多用草木灰製作鹼水,再加入藍靛與可幫助染液發酵的營養劑,如此晨昏定省的攪拌使母菌活絡,再加以細心照顧留意環境變化,並適時的加入營養劑補充母菌能量,等待發酵。

以上圖文轉載自:大溪鄉土植物教室


這幾個大石頭是在頭城西四巷慶安堂裡發現的,大家覺得它長的像什麼???


在老街源合成後院,還能看到當年用的大臼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